欢迎访问智能光纤系统实验室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毕业分享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

毕业分享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7
04月
2022

薛雷,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5年进入上海交大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义理林教授。硕博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速光接入网和短距离光互联,博士期间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进行联合培养,获国内外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任职于华为上海研究所,从事光与无线融合的相关工作。


功夫在平时,厚积薄发



2015年的实验台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本科临近毕业,却还没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工作,但自觉待在学校挺自由的,那就再考个研,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考研结束后,顺利拿到交大的录取通知书,满心欢喜,未曾想到这段本来只有2年半的生活要一直持续6年多。接下来,分享这一过程中的经历,希望对即将走上博士道路的师弟师妹一些启发。

2015年暑假,因为组里项目的需求,我拎着行李箱提前两月来交大报到。因为本科也没有特别的科研经历,所以研究课题就直接跟项目挂钩了,那会还不知道它是不是好发文章,想着我这个小硕士让做啥就做啥。现在回想,如果自己开始没有明确的兴趣,是不是能在本科毕业那会去查询所在课题组老师的论文,什么方向的文章最多,就能大致确定课题组的强项,避免刚来就要独立去做一个没有任何积累的课题。好在我运气不错,分配的方向也比较适合。

在这个横向项目中,我的具体任务是协助计师兄在来年春天完成100G-PON的原型样机交付。项目过程中遇到很多很多问题,系统里各个器件经常莫名其妙出问题,在同样条件下调试结果前后不一致,反复拆光纤,换器件,找问题,感觉这是一门玄学。另外因为课题组规模较小,设备经常要外借,只能等到晚上没人用的时候去测试,所以通宵熬夜也是家常便饭。那段时间经常感慨自己不过是个刚来的小硕士怎么就要这么辛苦,所以一累就两眼放空,目光呆滞,崩溃摆烂。但师兄还是不厌其烦,不骄不躁,思路缜密,仔细分析和记录结果,想来这也是后来师兄在硕士和博士期间都能取得丰硕成果的关键原因吧。

经过一年的奋斗,项目在2016年3月终于顺利完成了交付,在交大还开了个新闻发布会,直接影响了烽火公司的股价。除此之外,我们在项目过程中有了意外的发现,基于该发现,我在研二上学期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会议论文,还被评为post-deadline论文(会议截稿前破格录取的论文)。在外人看来,研二上就发表论文,进度非常快,但我自己知道这里面有很多运气成分。我只是把已有的想法实现了一下,论文也基本被大师姐重写了一遍。所以如果当你看到同期的同学已经发表各种论文时,一定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毕竟每个人进来的时间和机遇不一样,重要的是你没有荒废时间,课题还在推进。硕士在二年级下,博士在三、四年级出成果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参加学术会议,和同行交流



ACP2016与联培导师合影



ACP2016与朱棣文教授合影


由于会议论文接收,需要做口头报告,十月份我前往武汉参加了亚洲光通信会议,没想到这次参会又意外的改变了后来的选择。作为刚跨入科研圈的菜狗,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自己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来看热闹的。各路大牛在台上说着流利的口语讲述自己的工作,台下人争相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虽然很想参与其中,但那会还啥也听不懂。但不得不承认,会有点享受这种氛围,一场只属于科研人的聚会。

毕竟做了两年研究了,所以会好奇论文中经常看到的那些名字本人长啥样,有点像线下读书会见到了原作者。会议间隙,我跑去找这些人合影,有点追星成功的感觉,真不知道自己那会脸皮怎么那么厚。在机缘巧合下我找到了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陈佳佳老师合影,只因为师兄说她是光通信领域最出名的女教授。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陈老师和义老师非常熟,加上交大和瑞典皇家理工有联合项目,所以两导师就一起促成了博士联合培养的事情。由于可以出国交流,想着打开更宽阔的视野,我就在2017年4月从硕士转成了博士。

虽然我这个故事借鉴意义不大,也有很多的运气成分,但如果你有出国的需求,你想认识自己领域的大牛,想知道他们对你工作的看法,未来是否有合作的可能,那参加学术会议真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打开视野,你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组团去洛杉矶参加OFC2017

转眼来到2017年,上半年我又接连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美国光通信会议OFC和在欧洲哥德堡举行的欧洲光通信会议ECOC,然后下半年就出国来到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开始了博士联合培养,刚到目的地,又辗转去西班牙和希腊参加了欧盟项目的会议。这一年基本没怎么停下来,去了5个不同的国家,看到了那些只能在书本和电影才看到的美丽风景,认识了不同肤色的人,讲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价值,不同的故事。原来世界那么大,自己那么渺小,其实人生也可以有更多选择,不是只有临近毕业时疯狂刷题,找工作这一条路。


玛丽居里项目会议

来到国外,除了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要自己做饭,认识新朋友),最大的变化是科研模式的变化。在交大课题组的时候,每周要交周报汇报结果,科研进度基本上是被导师推着往前走,老师是主动的那一方,我只要按要求在什么时候完成什么事情就行。但国外导师和博士角色像是同级关系,你需要做到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你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才会帮你提供资源,给你提供意见。当然这可能有些片面,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管理风格,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科研阶段,我只能说我当时的状态是这么转变的。虽然这两种风格不太一致,但核心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进行科研的人,这过程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你可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自己解决时,感觉离毕业就不远了。


交大毕业答辩



瑞典毕业答辩

从开始读研,到转博,再到最后出国联培,这些经历对于本科时期的我来说都遥不可及。六年多的时间并不短暂,中间也有很多困难,但回过头来还是觉得很庆幸自己当时做了这个选择,让本该步入职场的我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机会深入的挖掘一个方向,有机会认识不同的人。虽然时间长了点,终于毕业的我有也底气跟当初的自己说,也想对每个刚进入科研领域的萌新们说,你其实可以把梦做得大一点,面临选择的时候可以少权衡利弊,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里也送一首魏博推荐的歌-Good Riddance,可以迷茫无助的时候听一听。

说了这么多好像也没啥干货,最后对博士期间大家都会碰到的问题给出一些小建议:


1、刚来如何进入科研?

· 继承同方向已毕业师兄师姐的工作,熟读他们的毕业论文,理清研究思路,不懂的问题收集起来,集中时间询问解决。
· 阅读国际上同方向课题组毕业博士的论文,了解整个学术界、工业界在关注什么问题,他们关注的原因。
· 查阅国际上大方向上的项目,每个项目会有公开的网站,看看他们的项目目标和难点,可能对自己确定研究方向有帮助。
· 除了学习,也要经常输出一些内容:组会报告,仿真。

2、导师太忙,自己也不知道干什么?

· 定一些可以量化执行的目标,让工作充实一点,比如:我今天要看完2篇论文,这个月要输出3个idea,我今年要发5篇论文。取其上,得起中。
· 记录自己平时遇到的问题(迷茫也是问题),然后在周报中主动汇报进展、解决这些遗留问题。另外也可以跟师兄师姐交流,主动一点。

3、同级有人发nature,我还OC没有

· 跟前面说的一样,摆正心态。进入课题组的时间不一样,课题不一样,机遇不一样。
· 跟自己比较,每天都有进步就很好了。

4、论文多次被拒-我这什么垃圾论文

· 论文是改出来的,不是一口气写出来的,不要畏惧修改。自己都觉得写得不行,千万别投出去,你的直觉一般挺准的。
· 平时看论文时多留心别人的‘套路’,然后每次写的时候多应用一下。

5、口语太差不敢交流

· 并不需要做到能够像当地人一样的日常交流,主要是学术场景下的使用,作学术报告,回答问题。
· 把线上国际会议的内容录下来,多次听、复述别人的内容,理解别人的回答思路。
· 看看摩登家庭这部美剧也是不错的,能练听力,也能解压放松。

6、担心延期毕业

· 平时就要把目标定好(要垫脚够一够才能达到的,不是一天要吃3碗饭这种),毕业就没那么难了。
· 毕业也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不要总幻想毕业了你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好,困难总是存在的,这些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过程就是你的人生。